正在田間忙活,或正在回家的路上,他會時不時接到陌生農民的電話:“黃主任,把我的地也流轉了吧,我喜歡和你們合作社合作。”
“別人是到處找地,我是地在找我。說實話,地塊太分散,影響統一耕種管理,但這么多農民信任我,我再忙也要去看看。”黃春堂告訴記者。他臉上流露出些許無奈的同時,心里更多的則是成就感:“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,實行收益掛鉤分紅模式,農民能這么認可和歡迎,說明我這樣做可行。”
2019年初,在以棉花種植為主的溫宿縣古勒阿瓦提鄉米勒克艾日克村,阿克蘇地區人社局“訪惠聚”駐村工作隊干部找到擔任村科技副主任的黃春堂,希望借助全疆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、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大幅提升的有利契機,讓他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,讓村民實現持續增收。
長期和棉花打交道,怎樣改進傳統的生產模式、吸收先進的生產技術,黃春堂在行,而讓他來領辦合作社,他心里沒底。“經營方面我不懂,但我只要掌握一個原則,踏踏實實做事,坦坦蕩蕩做人,不以合作社的名義來拿項目、占便宜,合作社肯定能撐下去。”他想。
第一年,溫宿縣鑫春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嘗試著流轉了900畝地。和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時,黃春堂提出了“兜底+分紅”的模式,即每畝地按市場價給農戶支付600元土地租賃金,年底根據合作社收益再給農民分紅。
“雖然土地流轉出去不用我們來種了,但我們對收成充滿期待。”米勒克艾日克村村民艾則孜·吐爾遜說。
在艾則孜等村民幾個月的期待中,當年棉花收成不錯。金秋的分紅兌現大會上,他們拿到土地租賃金的同時,每畝地還拿到了100元分紅。
第二年,不僅是米勒克艾日克村剩余的棉田,還有鄰近村博斯坦托格拉克村的棉田,全部流轉給了溫宿縣鑫春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。這一年,南疆棉花生產的機械化程度、管理技術水平更高了,合作社的3800畝棉田單產增至420公斤,村民年底每畝分紅增至150元。
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來“取經”,黃春堂不好意思地說:“沒啥經驗,我到北疆一些合作社考察學習時,看到這種做法切切實實考慮到了農民的利益,便于形成合作社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,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。”
2021年開春,溫宿縣佳木鎮拉帕村村“兩委”找到黃春堂,希望溫宿縣鑫春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做法能在拉帕村落地生根。拉帕村86戶棉農把1800余畝土地要流轉出去,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,他們對新的產業化種植模式充滿期待,黃春堂提前給他們吃“定心丸”,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時,把100余萬元土地租賃金和分紅提前支付給了他們。
“我要用這筆錢買牛發展家庭養殖。”拉帕村村民達吾提·努爾高興地說。他家107畝地剛流轉,他已經有了7萬元收入。算算2021年的養牛和務工計劃,還會有三四萬元收入。
據了解,近年來,溫宿縣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、增強農業綜合生產力的重要抓手,立足當地優勢,突出標準規范的同時,注重完善運行機制,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、農業增效、農村發展的新路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