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6日,西平縣二郎鎮一處農田里,小麥收割機與秸稈打捆機同時作業。河南日報記者楊遠高攝
5月26日,我省大規模機收會戰在西平縣二郎鎮高標準農田拉開帷幕。放眼望去,一望無際的金黃色麥浪隨風起舞,空氣中氤氳著小麥的清香。
幾十臺聯合收割機、秸稈打捆機轟鳴著馳騁在二郎鎮張堯村的麥田里,田間收割、籽粒收集、秸稈打捆,井然有序、一氣呵成。
“穩了!”看著新糧入袋,流轉了600畝耕地的西平縣四新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書紅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冬小麥是夏糧的主體,也是一年糧食生產的開局。今年,我省小麥生產面積穩定、產量增加、結構優化、品質提升,有望在“十六連豐”的基礎上再獲豐收。
“又是一個豐收年!今年小麥產量有望在去年的基礎上實現持續增加。”河南農業大學教授、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顧問郭天財介紹,“根據農情調度、衛星遙感監測和各地實地調查顯示:全省8500余萬畝小麥,長勢好于上年和常年,表現在畝穗數普遍增加、穗粒數與去年基本持平、千粒重局部略有增減。”
省委農辦主任、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介紹:“通過推廣優質品種、推行集約化標準化生產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使用,小麥形態品質、營養品質、加工品質、口感風味明顯提升。強筋、中筋、弱筋小麥結構更加合理,更能適應市場需求。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350萬畝,較上年增加146萬畝,占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15.8%。”
“疫情期間,麥田管理進度不但沒有受到影響,還快于上年同期。其中,追肥、化除面積均高于上年。”申延平介紹。疫情期間,我省發揮全省10萬家農民合作社、8.8萬家社會服務組織作用,開展托管服務,幫助農民落實管理措施;推動農資生產經營企業復工復產,開辟農資運輸綠色通道,組織開展點對點供應,保證農資供應不誤農時;組織小麥專家制作麥田管理專題片,通過報紙、電視、手機等媒介,為農民提供線上指導服務。
政策、科技、投入、管理,筑牢了河南小麥連年豐收的基石。托市收購讓農民可以放心種;農機補貼、地力補貼減少了生產成本;播種良種、測土配方施肥、耕種收全程機械化、社會化服務全覆蓋,讓農業生產更加便捷、高效;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了灌溉條件和生產條件;過程管理和應急管理,使農民在抓好耕種收全過程管理的同時,科學、及時地應對災害天氣和病蟲害侵染。
搶時收獲,顆粒歸倉。當前我省小麥由南至北漸次成熟,進入集中收獲期,一年一度的大規模機收戰役全面打響。在這場“三夏”大會戰中,全省累計組織投入農機410萬臺(套)以上、聯合收割機18萬臺以上,確保小麥機收率穩定在98%以上,農機組織信息化引導農機合理流動;7000多家農機合作社,通過訂單作業、承包作業、一條龍作業等農機服務,成為小麥機收戰役的主力軍。
收獲了夏糧豐收的喜悅,還要播下秋糧豐收的希望。申延平強調,今年夏播夏種,要確保玉米、薯類、谷物、花生等秋糧作物種植面積持續穩定、擴大。同時,積極引用現代科技手段,播種良種、科學管理,科學使用農藥、肥料等農業投入品,使秋糧產量持續提升,真正扛穩糧食安全重任。